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西部法制报】延安法院“微视频+”模式下的法治浸润
作者:董青梅  发布时间:2024-08-07 09:30:07 打印 字号: | |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洪流中,法治宣传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延安法院创新性地推出了以真实法官为主角的“微视频+”法治故事模式。这一模式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力量,将法治的声音和形象,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传播至网络社会。“微视频+”模式不仅突破了传统法治宣传的固有框架,更以一种超越时空的方式,拓展了法治文化的边界,让马锡五式法官、“以和为贵”、无诉、本土的“两说一联”司法创新等得以广泛传播。延安中院推出的“法官讲巡回办案故事”系列微视频,将真实的案例与法官的亲身经历相结合,不仅展现了新时代法官的责任与担当,而且普及了法律知识,增强了公众的法治意识。

  鲜活案例中的法治故事

  现代视听文化中的法律叙事。“微视频+”法治故事模式的兴起,象征着法治宣传策略的现代转型,从传统的文本媒介迈向现代视听文化的前沿阵地。与静态的文字材料相比,微视频凭借其独特的视听结合形式,将画面、声音与叙事融为一体,创造出更为直观、沉浸的信息传递体验。这种形式不仅契合了当代社会视觉主导的消费趋势,也顺应了公众日益碎片化的信息接收习惯。“法官讲巡回办案故事”系列微视频,通过精心编排的真实案例与法官的亲历讲述,艺术地将抽象的法律条文转换为具象的故事叙述,极大地提升了信息的吸引力与接受度,从根本上增强了法治教育的效能与影响力。

  微视频赋能法治教育的创新实践。“法官讲巡回办案故事”系列微视频,通过其丰富多元的主题覆盖与亲民的表达方式,开辟了法治宣传教育的新维度。从知识产权保护到农村纠纷调解,再到社会热点问题的探讨,每一期微视频都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既普及了法律知识又触及了社会民生的核心关切。法官们以质朴的语言分享亲身经历,不仅拉近了法律与民众之间的距离,更激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增强了内容的感染力。加之在抖音、西瓜视频等平台上的广泛传播,这些微视频打破了地域与群体的界限,实现了法治理念的跨域渗透。通过互动点赞、评论等形式,观众得以直接参与讨论,进一步强化了法治教育的双向交流与深度互动,推动了法治精神在社会各层面的生根发芽。

  法官责任与担当形象的展现

  重塑法官形象强化法治信任。微视频作为新兴的媒体形式,凭借其精练的内容和直观的表现手法,已成为法治教育领域的一股强劲推力。视频中的法官形象既专业又富有人情味,打破了公众对司法系统的刻板印象,显著提升了司法机构的亲民度和透明度。以李峰、张晓斌等为代表的法官群像,借助微视频平台,分享他们扎根基层、公正裁判的真实故事。这一举措不仅强化了公众对法律体系的信任,还促进了司法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它贴合了现代社会碎片化观看和阅读的习惯,以视觉化的方式,将晦涩的法律概念和复杂的案例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故事,有效促进了法治理念的传播。

  润物无声中弘扬法治精神。延安法院通过将微视频与互联网、校园、社区等多元场景深度融合,构建了一套立体化、多层次的法治教育体系。在“微视频+”法治的框架下,延安法院利用社交平台的广泛影响力,使得法治教育得以跨时空、跨地域触及更多人群,增强了法治宣传的时效性和互动性。而“微视频+校园”与“微视频+社区”策略,则致力于将法治精神融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青少年和社区居民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法治意识,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尚。更重要的是,“微视频+”模式通过持续性的内容输出,营造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法治文化氛围,使法治理念在社会各阶层深入人心,努力构建一个法治信仰普遍、法治行为规范的社会生态。

  新媒体法治教育的趣味与互动性

  新媒体法治教育的趣味原则与实践。在新媒体时代的信息喧嚣中,如何使法治教育脱颖而出,吸引并保持公众的注意力,也是一个关键的设计。延安中院利用“法官讲巡回办案故事”系列微视频,以独特方式融合趣味性和互动性,为法治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案例。趣味原则,是以故事唤醒兴趣,新媒体用户往往被海量信息包围,容易产生信息疲劳。在这种背景下,趣味性成为吸引和保持受众注意的决定性因素。“法官讲巡回办案故事”系列微视频, 通过生动讲述真实的案例,以法官的第一视角,将法律知识编织进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中,让原本显得枯燥的法律条款变得鲜活起来。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降低了学习法律知识的心理门槛,还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法治教育变得更加亲近、有趣,易于接受。

  互动原则下的法治教育社区构建与双向交流。互动原则,是构建双向交流的桥梁。互动原则在新媒体传播中尤为重要,它指的是信息传递过程中所有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在“法官讲巡回办案故事”系列微视频中,互动不仅体现在观众可以通过点赞、评论等方式直接反馈对内容的感受,还表现在微视频的设计上鼓励观众参与思考和讨论。例如,引导观众思考案例背后的法律原理,或是邀请观众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相关经历。这种双向交流不仅加深了观众对法律知识的理解,还让他们在互动过程中收获了情感上的满足,增强了参与感和归属感。在互动过程中,观众不仅获得了知识的充实,也体验到了参与和交流的乐趣,这是物质与精神双重满足的体现。当观众在观看微视频的过程中感到快乐,甚至在评论区与他人分享观点时,他们实际上是在构建一个围绕法治教育的社区,这种正面的反馈机制也激励了更多人参与到法治教育中来,形成良性的循环。

  延安法院的“微视频+”模式,以生动的故事、贴近生活的案例,深深植根于公众心中,激发了人们对法律的敬畏与尊重。微视频将成为连接法律与民众情感的桥梁。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法治需求的升级,微视频有望在法治宣传和教育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广泛传播的关键工具,延安法院的成功实践为其他司法机关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来源:【西部法制报】2024年8月6日第三版
责任编辑:薛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