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中国审判】代表委员履职风采 | 樊九平 以“五心”塑造“樊九平式调解模式”
作者:记者沈洋  发布时间:2023-09-18 10:58:30 打印 字号: | |

   樊九平,男,1968年9月出生,陕西甘泉人,现任陕西省甘泉县桥镇乡桥镇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甘泉县第十八届人大代表。2020年6月,“樊九平式调解模式”入围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2021年6月,樊九平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

   “我当了18年村支书,干了20多年调解工作,已经和桥镇村‘绑缚’在一起了。”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甘泉县桥镇乡桥镇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樊九平对记者说,“我最深切的感受是村民生活越来越好了、矛盾减少了。”谈及近年来桥镇村的新变化,樊九平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提起樊九平,在陕西延安鲜有人不知其事,他是当地群众公认的“能人”。其实,多重身份中,最让樊九平珍视的是其人民调解员身份。

   樊九平担任人民调解员20多年来,以细心、耐心、用心、爱心、公心真诚解决群众的“烦心事”“疑难事”,积极化解社会矛盾,被四邻八乡的老百姓亲切地称为“樊公道”。“群众利益无小事。”这是樊九平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老百姓口中的“樊公道”


   张家盖房挡了王家的光、杨家的大棚占了邻家两分地、村民甲的羊跑进了村民乙的玉米地……调解这些“鸡毛蒜皮”小事,让樊九平每周的日程排得满满的。周一到周三在村委会办公,处理村里的事务,周四、周五在陕西省甘泉县人民法院诉前调解室里忙着化解矛盾、调解纠纷。

   这些年,凭着“一碗水端平”的智慧和勇气,樊九平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樊公道”,当地人常说“有难事,找九平”。他满脸的褶皱里写着从说书艺人到人民调解员的“传奇”经历,清澈的眼神里含着“一碗水端平”的智慧和一心为他人的朴素品格。

   樊九平与人民调解员这个职业的缘分,要从20多年前说起。那时,桥镇村村民遇到要调解的事情,还得去几十公里外的法庭。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有时两家闹到不可开交也不愿意去调解。樊九平年轻时走南闯北说书卖艺,回到故乡后,有一次偶然劝和了两户人家。矛盾双方对他的信服和调解产生的良好效果,让樊九平下定决心把调解这件事“管”下去。

   此后,樊九平就开始给四邻八乡说大事、化小事、解难事,解决了不少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和产业发展、工程建设等方面的问题。

   20多年来,令樊九平印象最深的是桥镇乡玉芽沟村民刘某和邻居李某宅基地纠纷。2018年4月,桥镇村村民刘某修平房,邻居李某认为影响了自家出行,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樊九平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走访,发现问题的症结不在“你多我少”上,而是因为平时的琐事产生了积怨,都想通过宅基地问题“出一口气”。

   樊九平找到问题的根源后,通过讲述“六尺巷”的故事,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最终刘某的平房后退5米,李某主动给刘某帮工,两邻居由当初的面红耳赤、互不相让,“化干戈为玉帛”,这件事也很快成为十里八乡津津乐道的佳话。

   “化解纠纷哪有什么好办法,要做好人民调解工作就一定要具备‘五心’——细心、耐心、用心、爱心、公心,只有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才能达到稳定社会、温暖人心的效果。”樊九平告诉记者。

   “爱心为要,首先你得打心眼儿里热爱调解工作,才能做好调解。”樊九平说,从这个角度看,也必须“爱”调解对象,对任何一方不抬高也不贬低。

   “调解表面上解决的是‘事’,实际上是调解‘人’,把人说通了,事情自然就好办了。”樊九平感慨地说,“闹别扭的人,就是想求一个‘公道’。”

   在农村做调解工作,有的路途远,有的耗时长,樊九平总是为他人着想,外出调解的交通费、伙食费由自己负担,也不计较当事人的冷言冷语。二十多年来,一件件成功调解实例,不但让他树立了良好形象,也赢得了真心赞誉。

   多年来,樊九平以自己的“细心、耐心、用心、爱心、公心”,设身处地化解群众的“烦心事”“疑难事”,逐渐成为四邻八乡闻名的“樊公道”“土专家”“草根调解员”。2013年,他因坚持办事公道,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基层法治水平提升作出了突出贡献,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荣誉称号。

   在樊九平的带动下,甘泉县涌现出了“贺公道”“张公道”“曹公道”等一大批“樊九平式”优秀调解员,成为群众信赖的人。他们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樊九平调解室”的经验做法得到大力推广,入围“2020年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


   “樊九平调解室”开张了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群众利益冲突呈现多元化。基层调解既能解决人们之间的矛盾纠纷,又能修复人际关系,同时还能适应群众盼望公平、高效解纷的心理,在法治实践、维护稳定、社会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加凸显。

   2010年,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该法成为第一部全面规范人民调解工作的法律。

   2014年年初,桥镇乡党委在桥镇村成立了“樊九平调解室”。这也是樊九平的第一个工作室,主要职责是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化解矛盾纠纷。调解室成立以来,樊九平东奔西走、四处调解,推动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

   以走群众路线为主要特征的“马锡五审判方式”,在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延安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和平认为,虽然马锡五和樊九平身处时代不同、角色不同,“樊九平式调解模式”与“马锡五审判方式”性质也不同,但二者的精髓是一致的,都体现了“人民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工作作风,也体现了“为民、利民、便民”的精神实质。

   2020年4月,甘泉法院特邀樊九平“进驻”法院,开始参与诉前调解工作。从此,“樊九平调解室”在县城“开张”了。在这里,樊九平还有一个专业的法律助手团队。“樊九平式调解”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让正义提速、为群众解忧。

   家住甘泉县桥镇的张某起诉丈夫康某离婚,樊九平将夫妻二人叫到调解室。通过一番了解后樊九平得知,康某怠于承担家庭责任而引起张某的不满,才酿成此果。在谈话中,善解人意的樊九平捕捉到张某希望丈夫改变的期望,故严厉批评康某,让其认识到作为一家之主的责任。康某当即表示会改过自新,珍惜这场来之不易的婚姻。

   仅仅过了一个小时,康某、张某夫妻二人就从脸色阴沉进入调解室,变为一脸轻松地和好如初。一周后,康某独自来到调解室,再次对樊九平表示感谢,感谢其挽救了他的婚姻。樊九平处理纠纷,能够用心倾听当事人心中的诉求,细查明理而独思。

   陕西省延安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二庭庭长贾玉玉告诉记者,樊九平创新推出的“樊九平式调解模式”和“情理法说劝和调解六法”,坚持将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兼具以法促调、以调促宣、以案释法的功能。通过群众易于接受的方法,及时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既能化解群众的“烦心事”,又能引导群众遵纪守法,有效减少了社会矛盾,降低了社会风险,节约了司法资源,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能力。

   “樊书记就是大家的‘主心骨’。有些矛盾纠纷,或者群众有什么困难,他都能及时给予解决。对于他说的话,我们心服口服,群众都很满意。”桥镇村村民杨文亮说。

   2021年6月28日,樊九平被授予“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面对荣誉,他说:“这份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而是大家的。群众开开心心地过好每一天是我最大的心愿。”


   传递全国两会“好声音”


   2023年1月16日,樊九平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其后,樊九平激动得两个晚上没睡着觉。

   “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樊九平说,“我今后更要了解人民群众想什么、忧什么、盼什么,深入群众身边,开展调查研究,把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转化成一份份有见地、有对策的代表意见建议,当好民意‘传声筒’,同时也要利用自身优势,帮助群众解决实事难事。”

   怎样才能把全国两会精神清楚明白地传达给乡亲们?今年全国两会闭幕后,樊九平赶回村里,将在京参会的经历、收获和振奋心情,通过多种场合和形式与大家分享。

   “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这是我第一次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走进人民大会堂,我真正认识到人大代表是联系群众的纽带。”樊九平说,“我要把全国两会上的好消息、好政策、好声音,用农民听得懂的语言,传递到大家的心坎里,提振大家干事创业的信心。”

   据悉,近几个月来,樊九平马不停蹄地深入机关、企业、农村等处,并结合自身参会履职感受,深入宣讲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解读《政府工作报告》等文件,推动全国两会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

   除了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之外,樊九平还在桥镇村里的调解室忙碌。从北京回来第一天,他就为村上两户因为地界问题产生纠纷的村民进行调解。大家把希望寄托在了这位群众信赖的“樊公道”身上。在调解室内,樊九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调解,终于让双方达成了共识。矛盾解开了,樊九平的心也终于踏实了。

  2022年3月,樊九平(中)为因地界问题产生纠纷的桥镇村两户村民进行调解 供图 陕西省甘泉县人民法院

   “樊九平处理问题非常公正,刚从北京回来就处理了我们两家的事。对于处理结果,我们都很满意,非常感谢他。”多日的烦心事得到解决,桥镇村村民胡云莲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樊九平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到了我的心坎里,让我对农村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让乡亲们的日子更红火


   行进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乡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一最新论断,既丰富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科学内涵,进一步指明了乡村振兴的前进方向,又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中国乡村擘画出一幅形神兼备的现代化新图景。

   “农村这片广袤天地生机勃勃,我将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持续奋斗,把辛勤的汗水挥洒在希望的田野上。”樊九平说。

   作为村里的“当家人”,调解之外,樊九平也不断操心着村民的“钱袋子”,想方设法带领大家一起增收致富,让村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经过调研和咨询专家,樊九平带领桥镇村找到了一条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生态绿色发展之路。结合村情实际和群众意愿,樊九平与村“两委”其他人员商定,通过以资金入股、羊入股、饲草入股、土地入股等方式建成了湖羊养殖场,党员干部作示范,带着群众一起干,目前养羊1000余只。

   “湖羊6个月就能出栏,两年能产三次羊羔,一只3个月大的羊羔能卖800元到1000元,之前投下的本钱今年就能赚回来了。”桥镇村村民张大明乐呵呵地说。

   “让群众家家有产业、户户有收入,就能让他们持续稳定增收。”谈起村民收入,樊九平信心满满,“今年,村里准备建设十几个大棚,让村民承包种植,先干后交钱,预计每个大棚年纯收入4万元左右。希望能吸引更多青年返乡,给村里增添更多活力。”

   推进农村养老产业和事业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环节,是补齐民生短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务之一。

   “农村的老龄化问题不容忽视,养老难题亟待解决。”樊九平表示,进城务工人员要面对房贷、子女上学等一系列经济压力,他们的收入往往是顾得了这边,顾不了那边。而在农村留守的老人多以农业经营为主,生活质量无法保障。

   “我认为应该适当提高农村养老金标准,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增加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样也可以减轻进城务工子女的负担,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年轻人在城里安心就业创业。”樊九平说。

   如今的桥镇村,村落农屋掩映在青山绿水间,展现出一幅生态宜居的乡村画卷。说起桥镇村下一步的发展,樊九平鼓足了干劲:“我们要按照全国两会上关于乡村振兴的部署要求,围绕村民增收致富,在做好现有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盘活集体资源资产,做好特色农业文章。我坚信,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乡村振兴的路将越走越宽广,乡亲们的日子会越来越红火。”


 

来源:【中国审判】2023年第15期
责任编辑:薛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