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圣地法官 > 法官文采
延安精神 永放光芒
作者:宝塔区法院 李小莉  发布时间:2012-07-31 17:32:41 打印 字号: | |
  延安,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构成了延安精神的主要内涵。

  1989年9月,刚刚担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外出视察的第一站就是延安,并专门题词:“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党的几代领导人,都一直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要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胡锦涛同志就任总书记不久,就带领书记处的同志们到西柏坡学习考察,并特别强调了牢记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两个务必”,坚持和发扬党的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极端重要性。

  我们年轻人对历史了解不多,但从我们已有的一些历史知识来看,真正能够对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的人,必须是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抗日战争时期,一批批国统区乃至敌占区的青年冲破重重阻挠,冒着生命危险,不远千里来到延安,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们把祖国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放在首位,离开自己的家乡和父母亲人,抛弃相对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一心追求光明,一心要施展救国的抱负。他们是当时全国的有志青年的一个缩影。正是有了千千万万这样的青年,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才朝气蓬勃,生机无限。

  今天的中国青年理应继承前辈的传统,弘扬宝贵的延安精神。但是,并不是每一个青年都会自然地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我十分不安地注意到,在如今的大学生中,以出国为奋斗目标的似乎比认真思考中国命运的更多,眼睛盯着“高等生活”的比眼睛“向下看”的更多。随大流,顺大势,不去多想身边以外的事情的青年更随处可见。与此同时,我更加不安地注意到,我们的时代并不太平,国际形势风云变幻,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威胁咄咄逼人,我们的国家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存在许多困难,贫富差距还在扩大,种地的农民、下岗的工人、进城找活的民工等“弱势群体”生活艰辛。我们青年不去关心当前的国际形势,不去思考国家面临的问题,怎么能够承担起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重任?每当我想到这里,我总觉得愧对我们的前辈,愧对曾经哺育了成千上万热血青年的革命圣地--延安。

  我常想,中国需要有为的青年,青年又需要生长的土壤。鲁迅先生曾经竭力强调土壤的作用,记得他说过:“譬如想要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他自己努力向青年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就曾把这比做是充当培育花木的土壤。我们中国有几千年优秀的民族传统,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更有将近一百年来光荣的革命传统,有无数为崇高理想而忘我奋斗、流血牺牲的英雄儿女。我们是生活在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父辈们光荣传统的中国,但是却对这些精神文明的瑰宝不甚了解。这就发生了一个土壤的问题,也就是我们接触的思想文化的问题。土壤里没有养分,花木是难以生长得好的;接触的思想文化里没有真正的瑰宝,青年是难以健康成长的。什么是有利于青年健康成长的土壤?我看,延安精神就是这样的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青年,我要大声疾呼:当代中国需要延安精神,现实生活需要延安精神,嗷嗷待哺的青年需要延安精神。让延安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青春常驻,永放光芒!
责任编辑:贾玉